霓虹燈招牌定義:
霓虹燈招牌是指采用霓虹燈制作而成的廣告牌。早期的霓虹燈招牌是采用霓虹燈管制作而成,而最新型的霓虹燈招牌則采用最近新出的led產品——led柔性霓灴燈帶制作而成的招牌,最新型霓虹燈彌補原來玻璃霓虹管與光纖的不足。
霓虹燈最早起源于19世紀的美國,二戰之后,在香港煥發生機。20世紀50年代,隨著香港經濟的增長,霓虹燈開始成為一種新型的廣告方式。
霓虹燈招牌的興起:
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,經過幾十年的發展,霓虹燈在香港飛速傳播開來。每當夜幕降臨,成千上萬的霓虹燈管紛紛亮起,勾勒出夜晚的形狀。
那時的許多香港電影,都將鏡頭定格在霓虹燈招牌下,霓虹燈作為一個視覺符號,和香港的故事一起,被傳播到世界各地。它之于香港的意義,大概就和紅色電話亭之于倫敦一樣。
為了打造世代相傳的“金字招牌”,無論是五金店、理發店、手工鞋店、小吃店,哪怕再小,老板都會花很多心思,想出一個好名字,為了做出最搶眼的招牌,甚至請書法家來題字。
這段時間,催生了一大批設計獨特,充滿藝術氣息的霓虹燈牌,古典書畫藝術和現代廣告技術被結合起來,在霓虹燈牌上得到完美結合。最為經典的設計要數香港典當行的標志:一只蝙蝠銜著一枚銅錢,銅錢代表財富,而蝙蝠則是取“福”的諧音,象征“財福雙全”。
最負盛名的要數位于香港西區的牛排店——森美西餐廳的招牌,名片,它近10英尺長,8英尺高,藍白的光在半空中勾勒出一頭長腿奶牛,十分顯眼,成為這個社區的地標。
大品牌的霓虹燈更加引人矚目,1973年,彌敦道一棟大廈的一整面墻,被松下的“樂聲”廣告牌覆蓋,當時,這個由4000多支霓虹燈管制成,高20層樓的廣告牌,被寫入了吉尼斯世界紀錄。
那時候,全香港有100多個屈管師,訂單多到經常加班到深夜11點也干不完。
也是從那時起,霓虹燈開始成為香港的視覺符號,每到夜晚,霓虹燈亮起,城市開始煥發生機。各色燈光勾勒出香港的街道和社區,一派豐富、繁榮的景象。
M+博物館的設計與建筑策展人陳伯康說:“當你一想到香港和它的視覺文化時,首先想到的就是霓虹招牌。”
在繁盛之外,霓虹燈下的世界還有它的另外一面。朝鮮戰爭時期,美國軍艦不時停泊香港,帶旺了灣仔的娛樂市場。
1963年,電影《蘇絲黃的世界》上映,影片中身穿旗袍、風情萬種的女郎蘇絲黃,和灣仔的紅燈區,成為香港的代名詞。1970年,香港都還有夜總會直接以“蘇絲黃”命名,從那時開始,人們開始常把霓虹招牌與城市墮落和紅燈區聯系起來。
在香港,夜總會店名總逃不開“金”字和“寶”字,寓意簡單直接。金多寶、金旺角、金寶麗、寶多金……他們的霓虹燈牌多用紅色和綠色,對比鮮明,吸引眼球,在夜晚閃爍著曖昧的光芒。
霓虹燈招牌的沒落:
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,由于LED燈的出現,霓虹燈開始走向衰落。除了價格昂貴,不易安裝外,懸掛在街道上方的霓虹燈牌,還有嚴重的安全隱患。
于是,在2011年末,香港特區政府實行了室外裝修的最新管理規定,嚴格控制燈牌的大小和各種間距。
而從更早之前的2006年開始,平均每年就已經有3000塊不合規定的廣告牌被香港屋宇署拆除。
據香港雜志《CityLife》介紹,過去20年間,這座城市的霓虹燈減少了90%。香港的視覺形態,也因此產生了一些變化。
霓虹燈日漸式微,霓虹燈匠人也隨之急劇減少,從鼎盛時期的100多個屈管師,到1995年的20多個,再到2017年,僅剩下7人。
新型霓虹燈招牌的再次興起:
新型霓虹燈招牌是采用led柔性霓虹燈管制作而成,led柔性燈帶又稱柔性霓虹管,是近期最新,也是最熱門的一款LED突破性產品,它的出現是為了彌補玻璃霓虹管與光纖的不足,從而徹底取代。成為了新的廣告制作熱門產品。